在中國男現代詩人中,我最喜歡徐志摩先生,原因很簡單:他不但生得俊俏,而且有才華。在他眾多詩詞文學作品中,我最喜歡《再别康桥》(English:Saying Good-bye to Cambridge Again)
「輕輕的我走了,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
正如我輕輕的來;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;
我輕輕的招手, Quietly I wave good-bye
作別西天的雲彩。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.
。
。
。
悄悄的我走了,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
正如我悄悄的來;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;
我揮一揮衣袖,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;
不帶走一片雲彩。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」
這首詩的前段和末段用了中國文學中「頂真」的修辭手法(如果我沒錯的話=P),完美將詞中,徐志摩先生對英國康橋臨別依依的各種點滴,情懷呈現出來,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。
當然,今日我不是和大家討論中國文學,詩詞歌賦,修辭技巧,而是詩中隱約含蓄表達的情感《最佳距離》。
人生在世,我們要面對不同的情感,而他們均有相對的距離,當距離保持恰當,我們的人際關係會保持在一個平衡穩定的狀態,然而在眾多情感距離中,最不負責任和不安首本份的就非「曖昧」莫屬。
「曖昧」非常邪惡,自身已帶著「不需負任」的基因,周圍招搖撞騙,任意搗亂人際關係,混淆視聽,中了「曖昧降」的人,心情思緒常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,時而興奮,甜蜜傻笑,時而緊張著急莫明,時而抑鬱焦慮不安,簡單來說,就是有點敏感,神經質,妄想症的特徵。旁人看起你來,就像痴線的瘋子一樣。
你可以在一天中,被「不需負任」的「曖昧」活活折騰,嘗試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,飛上天際的感覺。
「曖昧」最「可恥」的除了是它與生俱來的「不負責任」特質外,還有它帶來的一系列「知商和能力下降的跡象」,如專注力,情商控制能力,活動戰鬥乃至生命力,嚴重的會因爲思念過多,幻想過多,擔心和憂慮過多而失眠,精神衰弱,就算多麽理智的人,瞬間也被迷惑,有所蒙蔽,成爲反應遲鈍的蠢人。
但是。。。我們有時正正被它的「不負責任」特質所吸引,而陷入圈套,中計折磨,對自我價值低,害怕孤單寂寞的人來說,它的吸引力更大,久而久之,這些人會沉迷「曖昧」關係,不能自拔,成爲一個不擇不扣「不負責任」的人,他們只會記得「不負責任」帶來的快感,而忘記了「承擔」引發的推動力。
我討厭「曖昧」,因爲我是一個「有責任感」的人。
我討厭「曖昧」,因爲我討厭不穩定的感覺。
我理解在人類的感情世界中,存在著「愛」「不愛」和「不夠愛」,而「曖昧」就處於「不夠愛」的灰色地帶中。
但我理解,不代表我「沒有時間性」的容許和認同它的存在性。
「做愛做的事」前。。。需要前戲去鋪墊。
而愛情的前戲。。。就非「曖味」莫屬。
你能容許。。。「曖味」的「前戲」在「做愛做的事」發生前,沒有時間性地不斷持續嗎?
我曾經多次陷入「曖味」的圈套中,被折騰得瘋瘋癲癲的,幸好,隨著經歷越多,漸漸掌握了一套對付「曖味」的方法而又可以短暫地享受一下「曖味」所帶來「不負責任」的快感。
面對著「曖昧」,它的對手就是「限期」和「瀟灑哥」。
只要你把「曖昧」設於一個「限期」中,在「限期」來臨時,一鼓作氣,再派「瀟灑哥」出來,確認關係,便可以繼續安全捍衛自己那片「最佳情感距離生活圈」。
有「瀟灑哥」的出來,「愛」可以很簡單。
「愛」沒有分輸贏,對錯,面子,只有適不適合。
認定了,是他/她了,其他也不再重要了。
緊記,面對著「曖昧」,自我價值和認知很重要。
我有自知之明,我能愛人,更愛自己。
我不是練馬師,所以我不需要騎牛搵馬。
我的志願不是成爲將軍,所以我的個人魅力不需要一班士兵來擁護和證明。
所以「曖昧」來訪,也不妨,不訪,也沒關係。
講了那麽多情感距離,《再别康桥》講的就是面對情感:斷捨離中的「瀟灑」。
最後我想用一首「合成詩」來作結。
「自古多情空餘恨,多情總被無情傷」(唐詩人元稹《離思》)
「天長地久有時盡,此恨綿綿無絕期」(唐詩人白居易《長恨歌》)
「人生自是有情痴,此恨不關風與月。」(北宋詩人歐陽修《玉樓春》)
多情不錯,但不要濫情和縱情,
傷痛有時,皆因你有動情過和盡力過,
此緣盡,彼緣始,何需常掛齒,
你,我,他/她,也生存於此,
總有聚頭天,只是時間而已,
大家珍惜眼前人,凡事盡力而為,好自為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