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在美國讀書的時候,曾經看過一份有關於《夫妻相》的兩性關係調查報告。
這份報告大概的結論是「人與人之間會日久生情,而情侶的外貌亦會因爲相處久了而變得相似,越來越有夫妻相。而這種「夫妻相」是基於生物學上,進化論中所提及的物種互相適應影響所致。」
看完這份報告後,令我聯想到「夫妻相」先後的問題。
正所謂「物以類聚」,根據心理學家唐。伯納(Donn R. Byrne)的一份心理學研究報告,人類傾向喜歡和自己性格,興趣,價值觀乃至外貌相似的人群居。
那麼另一個兩性相吸的問題–「一見鍾情」便出現了,究竟「一見鍾情」是否和「夫妻相」有直接關係呢?
「一見鍾情」是否因爲那個人和自己的外貌在某程度上相似而生憐愛,繼而鍾愛?
若果是,那麼「夫妻相」便是兩性相吸其中一個要素,早在兩性相愛前,便已某種方式存在。
雖然我是一個感性的人,但在我記憶中,我好似從未有過「一見鍾情」的經驗。
完全不知道,不理解,不能體會那一瞬間觸電所帶來的震撼感覺。
但不得不否認的是「一見鍾情」引發的「一瞬間」悸動和心動,既單純又直接,足以可以令大家此生難忘,回味無窮,「閃婚的念頭」有時也是基於這份衝動所致!
所以我們不難在很多名人訪問中聽到「看他/她一眼,就想跟他/她結婚」,「看他/她一眼,就知道他/她是我孩子的爸/媽」,「看他/她一眼,就知道沒別的,就是他/她」等答案。
當然,我們可以用更理性的角度去深入探討這個以「感性」主導的兩性相吸話題。
例如:「一見鍾情」引發的那份觸目驚心是因爲那個人和自己的五官外貌相似,還是因爲那個人和自己夢寐以求的五官外貌相似所致?
若果這2個情況都同時存在,就會出現以下2種兩性結合模式:
- 《夫妻相》:我對他/她「一見鍾情」是因爲那個人和自己的五官外貌相似。
- 《互補相》:他/她跟我一點都不似,但我對他/她「一見鍾情」是因爲那個人和我夢寐以求的理想五官外貌相似。而這種《互補相》亦會因兩性經長時間相處後而某些部位變得慢慢相似。
若果上述的假設合理的話,就會出現以下的方程式:
兩性互生情素的方式有兩種:「一見鍾情」V.S.「日久生情」
兩性相吸的方法有兩種:「物以類聚」V.S.「異性相吸」
在外貌上,兩性相吸的因由:「夫妻相」V.S. 「互補相」
回看我過去的戀情,我的戀愛方程式如下:
「夫妻相」+「物以類聚」/「異性相吸」+「日久生情」=我喜歡上你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