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腦是非常複雜的研究課題,正是因爲人腦結構複雜,思想難以觸摸,再加上其他因素,如:成長環境,語言文化,長輩及朋輩影響,教育水平,自身經歷及自我覺醒等的差異,使每個人的性格,待人處事的方式和溝通方法及技巧變得獨一無二。
而這個「獨一無二」使「人際關係」變得更加耐人尋味。
在美國讀書時,我主修傳理系中的人際關係,透過由經濟學,社會學,心理學這三個角度分析兩性間在不同場合,身份中的相處之道。
其中在心理學中,提及4個基本的人際關係溝通相處技巧:
- 表達(Express):用簡單而直接的字句,溫和的語氣,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及感受
- 聆聽(Listen):耐心聆聽對方的感受和要求
- 體諒(Considerate):明白雙方立場,看法不同而互相諒解
- 尊重(Respect):以友好的態度,尊重不同立場,看法的存在,而不會排斥,或以惡言相向對待
這4個基本的技巧串聯在一起便成爲一聯串不同的溝通(communications)及互動(interactions)過程。
當然,上述提及的溝通技巧是理論性質,要完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和實踐談何容易。
好多時,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犯了一個錯:「多說少聽」/「少說多聽」。這兩種不平行的溝通方式既「自私」又「不人道」。
前者我稱之為「自我中心」型,在此種溝通過程中,講者自顧自說,完全不理會聽者的感受及意見,講者需要的只是發洩的渠道而不是溝通及互動的過程。
後者我稱之為「理所當然」型,在少說或不說的情況下,又期望對方能「理所當然」的明白你,體諒你,道出你心中所想,這是不切實際,妙想天開的想法,這類型人需要的是懂「讀心術」的解讀者。
結果,以這兩種溝通方法相處的人都會給予別人一種「不尊重/不被尊重」的感覺。「多說少聽」/「少說多聽」:自我。「要求多付出少」:自私。日積月累,誤會多了,失望多了,缺裂亦多了。
說到這裡,我們會發現人際關係的缺裂關鍵就是「尊重」。
如何做到「徹底的尊重」是今日的課題。
「徹底的尊重」擁有其固有的寬度和深度。
- 寬度:是表面的,明白到每個人的獨特性,以友好的態度,尊重不同立場,看法的存在,而不會排斥,或以惡言相向對待。在這種「尊重」中,「完全明白」並不存在於溝通者中,他們只明白表面的不同,不明白這些不同背後的原因及因素。
- 深度:明白每個人的表面獨特性,並且願意了解及探索這些不同背後的原因及因素。如站在對方的立場,角度,心態乃至心理層面去理解,和對方交流,以達至「徹底的尊重」。
在最近的溝通經驗中,我發現很多時在兩性相處中都犯了一個「小事一樁」的錯誤。
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感性的人,對一個感性的人來說,「感情」就是他/她的致命傷,基本上,他/她可以對生活上任何動物/死物生情。所以對我來說,所有的人際關係,我都十分珍惜及重視,尤其是親情和愛情。但往往我們就是會向最親和摯愛的人惡言相向和發脾氣。有一日,我和家人又因為自己創業的問題而爭吵。事後,當然我非常後悔,在轉牛角尖之際,我向當時心儀的一位男性朋友傾訴,結果換來的是他的一句「小事一樁」。
沒錯,可能因為我們的年齡,成長環境,自身經歷不同,對事物的看法亦有異,「這些家事」對他來說可能是「小事一樁」,但對我來說,涉及到「情感」的東西都是大事,這是「價值觀」的問題,和成熟程度無關,因爲無論多成熟的人都會有屬於他們的「致命傷」,而這些「致命傷」可能是別人眼中的「小事一樁」,當然「價值觀」可以因爲你的年齡和經歷遞增而改變,但並不代表「價值觀」可以用單位來劃分其重要性,每種「價值觀」都應獲得其平等的待遇。所以在「價值觀」前,並不存在「小事一樁」的問題。
而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,我們是要明白對方的「致命傷」和「價值觀」,繼而去守護和尊重,而不是踐踏和否定。這樣關係才會長久和穩定健康發展。
有時兩性相處也是如此,曾經我看過一本書,名為《Men Are from Mars, Women Are from Venus 》(作者:John Gray),主要講述兩性心理,思想和行為上的不同,簡單來說,也就是「小事一樁」的問題,有時在男人的角度,女人的某些問題都是「小事一樁」,但是女人就是要男人表態,表完態又不喜歡,繼而發脾氣,把小事變大事,結果,男人就百思不解,覺得好無辜,認為女人無理取鬧,之後冷戰。你試將這個情境無限輪迴,就成爲一個非常有代入感的兩性相處情境。
但是如果我們停一停,將所謂的「小事一樁」以「價值觀」看待,你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,態度和回應,你會多了點諒解,包容和尊重,少了點否定,質疑和困惑。道理和「吃屎味的朱古力」/「吃朱古力味的屎」一樣,是觀點和角度的問題。
希望大家可以「換位」思考,以「價值觀」不同去看待「小事一樁」,以別人眼中的「一樁大事」看待自己心中的「一樁小事」,成爲一個可以實踐「徹底尊重」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