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》

不知道你們對芝加哥這個名字有什麼感覺? NBA公牛隊?歐巴馬?美國中部?Windy City?冰天雪地?張曦雯? 而對我來說,它曾經是我的夢想,心靈受創後的避難所/療傷地, 現在是我的家,我從新出發,建立事業的地方。 我10歲移民到香港,住在土瓜灣舊樓,每晚做完功課,就望出窗外,看著當時還沒搬走的啟德機場飛機不斷的升降, 就問媽媽:你覺得我會有機會出國留學嗎? 媽媽回:只要你努力讀書,一定可以的。 就這樣,出國留學成了我的目標。 那爲什麼是芝加哥呢?因爲我阿姨,表妹,表姐都是住在那裡,為了可以方便照顧,去芝加哥讀書便順理成章了。 可是,到我20歲時,我想法變了,我不顧家人的反對,決定去美國加州三藩市讀書,但是,到達三藩市的那個晚上,我後悔了,我想家了,我失眠了,我哭了,我想回香港了。 當然,這個想法很快就消失了,要不然就沒有往後的故事了。 既然來留學,當然要進名校,我趁當時還沒有開學,就上網搜索了一番,經過多番的考量之後,我決定讀「Communication」,(因爲我覺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行業不需要「溝通」這個技能,雖然每一個人天生有嘴巴,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怎樣說話,當然,現在覺得「Communication」跟本不需要去讀,而是去經歷,透過多與人接觸,交流,互相學習而變得熟能生巧。) 說回來,芝加哥UIUC的「College of Media」當時被列入全國前5名的,而這個系分為3個專科:1) Journalism 2) Advertising  3) Media … More

「尊重」的寬度和深度

人腦是非常複雜的研究課題,正是因爲人腦結構複雜,思想難以觸摸,再加上其他因素,如:成長環境,語言文化,長輩及朋輩影響,教育水平,自身經歷及自我覺醒等的差異,使每個人的性格,待人處事的方式和溝通方法及技巧變得獨一無二。 而這個「獨一無二」使「人際關係」變得更加耐人尋味。 在美國讀書時,我主修傳理系中的人際關係,透過由經濟學,社會學,心理學這三個角度分析兩性間在不同場合,身份中的相處之道。 其中在心理學中,提及4個基本的人際關係溝通相處技巧: 表達(Express):用簡單而直接的字句,溫和的語氣,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及感受 聆聽(Listen):耐心聆聽對方的感受和要求 體諒(Considerate):明白雙方立場,看法不同而互相諒解 尊重(Respect):以友好的態度,尊重不同立場,看法的存在,而不會排斥,或以惡言相向對待 這4個基本的技巧串聯在一起便成爲一聯串不同的溝通(communications)及互動(interactions)過程。 當然,上述提及的溝通技巧是理論性質,要完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和實踐談何容易。 好多時,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犯了一個錯:「多說少聽」/「少說多聽」。這兩種不平行的溝通方式既「自私」又「不人道」。 前者我稱之為「自我中心」型,在此種溝通過程中,講者自顧自說,完全不理會聽者的感受及意見,講者需要的只是發洩的渠道而不是溝通及互動的過程。 後者我稱之為「理所當然」型,在少說或不說的情況下,又期望對方能「理所當然」的明白你,體諒你,道出你心中所想,這是不切實際,妙想天開的想法,這類型人需要的是懂「讀心術」的解讀者。 結果,以這兩種溝通方法相處的人都會給予別人一種「不尊重/不被尊重」的感覺。「多說少聽」/「少說多聽」:自我。「要求多付出少」:自私。日積月累,誤會多了,失望多了,缺裂亦多了。 說到這裡,我們會發現人際關係的缺裂關鍵就是「尊重」。 如何做到「徹底的尊重」是今日的課題。 「徹底的尊重」擁有其固有的寬度和深度。 寬度:是表面的,明白到每個人的獨特性,以友好的態度,尊重不同立場,看法的存在,而不會排斥,或以惡言相向對待。在這種「尊重」中,「完全明白」並不存在於溝通者中,他們只明白表面的不同,不明白這些不同背後的原因及因素。 深度:明白每個人的表面獨特性,並且願意了解及探索這些不同背後的原因及因素。如站在對方的立場,角度,心態乃至心理層面去理解,和對方交流,以達至「徹底的尊重」。 在最近的溝通經驗中,我發現很多時在兩性相處中都犯了一個「小事一樁」的錯誤。 … More

坦白的友情

當我們對一個朋友付出很多感情,最後,大家的關係卻決裂的時候,我們會傷心地告訴自己,以後也不要對朋友投入那麼多的感情。 你愈把他當作知己,你對他的期望也愈高。 你愈付出感情,就不自覺地覺得有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。 為了利益而反目,那不值得可惜,經不起利益考驗,證明你沒有付出最真摯的感情。 為了一些原則和誤會而反目,那才是叫人難過的。 那麼,不如不要再對新相識的朋友付出感情。 然而,不付出感情,又怎可能交到朋友? 原來,問題不是我們付出太多感情,而是我們不願意坦白。 你以為不用說得那麼清楚,其實,是有必要的。 你以為不能那麼坦白,其實,有些事情無法解決時,坦白是最好的方法。 我以前不會這樣做,然而,為了不再失去我摯愛的朋友,我以後會坦白。 你不知道怎樣拒絕他的提議,不如坦白告訴他,而不是另外找藉口拒絕他。 你不喜歡他對你做的一些事情,不如坦白告訴他。 你不同意他的觀點,大可坦白說出你的看法。 坦白一點,你可能會交少一些朋友,但你會交多一些真正的朋友。 每個人都需要朋友。 但是,需要歸需要,有和沒有卻是另一回事。 我們可能認識很多很多人,卻感到其中沒有一個是朋友。 就算你有朋友,而你也是一個很珍惜友情的人,但對方沒有這種想法, 彼此的步伐不能一致,你們始終會變得疏遠,到了最後,形同陌路。 …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