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陰。影】

「見過鬼仲唔怕黑咩?」是對【陰影】最直白的形容。 這隻鬼威力和痴力都相當高,只要見過一次,就會跟住你常世, 久不久出來「提醒」一下你。 人活到某個年紀,不多不少總有在某些領域上遇上【陰影】。 今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個人經歷。 這件事發生在2018年5月,點解我會記得那麼清楚?除了因爲我記仇的性格之外,更因為這件事真的好難忘。記。 那年我在美國加州SF讀書,剛巧知道自己將會轉校到LA 繼續升學,一定要在6月回港之前,和當時的同房到LA一趟找房子,礙於我們倆都是新牌仔,而我的同房又是一個膽小而摳的人,她便提議可否找我當時的男朋友代勞,在5月找個Weekend, 一同揸4-5小時車由SF落LA,以我性格,我真的有點不太願意,因爲我討厭麻煩人,再者我太明白我同房「洗人唔洗本」的性格,若然我的男朋友真的同行,他必然糟殃。 當然我男朋友最後還是來了, 而這次行程也不出我所料,我男朋友真的做了「司機」,雖然他對我的同房表面仍是非常恭敬,但對住我,他的一個眼神,再加上幾句「你點解可以同呢個人住咁耐」「我終於明白點解佢冇男朋友啦」,我只能輕輕拍拍他的頭,回上一句「嗯,乖」。 若果你們曾在LA揸過車,就會明白LA出名塞車嚴重,我們回程的時候剛好遇上LA的繁忙時間,而這也正是測試駕駛者有冇「車品」的時候,老實說,由於年少氣盛,我當時的男朋友在此點上,確實有待改善,他的確有點浮燥,再加上連日來我同房使喚累積下的怨氣,他累到一個點,面黑到一個地步,隨時可以爆炸,我坐在旁邊,觀其色變,好想分擔一下他的「累」,也不知從哪裡來的自信,我竟然提議不如我來揸,等他休息一下,我估當時的他真的很累,因為他竟然答應了,於是我便嘗試第一次夜間在5號公路奔馳。 歸心似箭的我,已經忘記了自己是新牌仔,望著熟睡的男朋友和同房, 加上5 號公路是一條直路,夜間並不多車,有的只是寥寥可數的大貨車,所以特別好走,不其然,自己越開越快,快到110了,過了一架又一架大貨車,感覺真爽,我揸的是一架酒紅色Nissan ,快駛有點飄, 就在不經意之下,我失控了,手腳不穩,爲了閃避前方的貨車,我的車呈S的狀態在寬闊的道路上行走,我的大叫聲喚醒了車上的人,我的同房也跟著大叫,在旁的男朋友即時穩住胎盤 ,我才回過神來,只聽見他說「唔駛驚,冇事,換我來揸吧」,那刻我的淚不由自主地流下,原來死亡真的很可怕,原來我真的很怕死,我也很內疚,因為我的不自量力,很可能有機會要他人和我陪葬。 自此之後,【揸車】便成了我的【陰影】,因爲每次一坐上駕駛座上,我都好驚,生和死只在一線之間,一想到,若果當晚,我男朋友沒有及時出手,我可能已經死了,不死也可能殘廢,那現在的我又會以那種狀態,在哪裡活著呢? 面對【 陰影】,有人選擇克服,有人選擇逃避,有人會選擇餘生與它好好相處,承認它的威力,僅記它的提醒,無懼前行。 選擇逃避的人,往往會用「這是天意」來了事。 「命運」和「天意」好多都是人用來修飾自己無能為力的藉口。 我不是不信「命運和天意」,只是我更注重它們背後隱藏的意義。 若果那是命運給我的考驗,我估它想我認清自己性格上的缺憾,做事過急,即使初心是好,但因錯判能力,而弄巧成拙, 也會累己累人。 既然在生死之間, 命運叫我繼續好好活著,那我必需要好好的活著,好好的愛自己和愛別人,事後的半年,我的男朋友便壞了,要討厭一個人,憎恨一個人,數算一個人,對一個記仇的人來說一點難度都沒有,但在此之前想想曾經他對你的好,一次「在你需要他,而他剛好便在」就抵銷你心中的執著了,感激他的及時相救,讓我還活著。 原諒是一生要學習的課題,學習嚴己寬人,多聆聽,多包容,多諒解,會慢慢明白生命中,你遇到每一個人和事,是你今生的功課,令你變得更好,遇上更好,擁有更好的前戲。 若果你還未遇上你心中的最好,那是因爲它仍在你的路上塞緊車,耐性一點,他回來的;又或者你遇來遇去都是類似的人和事,那一定是你的考驗還未過關,學習的功課還未完成,那你可以嘗試用別的方法,換個角度和態度,結果可能出乎你意料之外。 最後,我想說【陰。影】並不可怕,我們之所以可以看到「陰」和「影」,是因為那裡有陽光,只要你願意踏出一步,你就會感受到陽光送你的溫暖!

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》

不知道你們對芝加哥這個名字有什麼感覺? NBA公牛隊?歐巴馬?美國中部?Windy City?冰天雪地?張曦雯? 而對我來說,它曾經是我的夢想,心靈受創後的避難所/療傷地, 現在是我的家,我從新出發,建立事業的地方。 我10歲移民到香港,住在土瓜灣舊樓,每晚做完功課,就望出窗外,看著當時還沒搬走的啟德機場飛機不斷的升降, 就問媽媽:你覺得我會有機會出國留學嗎? 媽媽回:只要你努力讀書,一定可以的。 就這樣,出國留學成了我的目標。 那爲什麼是芝加哥呢?因爲我阿姨,表妹,表姐都是住在那裡,為了可以方便照顧,去芝加哥讀書便順理成章了。 可是,到我20歲時,我想法變了,我不顧家人的反對,決定去美國加州三藩市讀書,但是,到達三藩市的那個晚上,我後悔了,我想家了,我失眠了,我哭了,我想回香港了。 當然,這個想法很快就消失了,要不然就沒有往後的故事了。 既然來留學,當然要進名校,我趁當時還沒有開學,就上網搜索了一番,經過多番的考量之後,我決定讀「Communication」,(因爲我覺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行業不需要「溝通」這個技能,雖然每一個人天生有嘴巴,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怎樣說話,當然,現在覺得「Communication」跟本不需要去讀,而是去經歷,透過多與人接觸,交流,互相學習而變得熟能生巧。) 說回來,芝加哥UIUC的「College of Media」當時被列入全國前5名的,而這個系分為3個專科:1) Journalism 2) Advertising  3) Media … More

《再說一次 我愛你!》

我喜歡看電影,但很少看香港電影。 在我記憶看過的香港電影中, 《再說一次 我愛你!》是我的最愛。 幾乎每次重看,都會默默地跟隨電影的節奏而落淚。 《再說一次 我愛你!》是香港巨星劉德華先生自組新公司Focus Film後,首部投資並主演的都市純愛情電影。道出「愛不能遲,愛要及時」,「愛沒有如果,如果愛有如果,我不單想跟你每日說一次,我愛你,而且還會用行動證明我真的好愛好愛你。」 可能因爲我讀大學的時候有修電影的關係,我認爲一套好的電影本身的故事很緊要,其次就是導演的拍攝手法和演員的演技,之後就是燈光,服裝,音樂及特效等等。 而《再說一次 我愛你!》本身的故事敘述對於感性的我來說就相當吸引和有代入感,我彷彿在戲中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。一個駕駛技術很差,刁蠻任性,古靈精怪,眼淺感性, 成熟中帶點幼稚,幼稚中又不失成熟,討厭等待,但又甘願爲了所愛去等待的小女人。 我喜歡文字,不單喜歡閱讀文字,同時亦喜歡用文字去表達自己,文字本身就帶有主觀的思緒,它可以精準,也可以模糊,它可以理性,同時也可以煽情。 戲中阿Sa 飾演的紫晴,是一個喜歡用文字記下生活點滴的小女人,她不喜歡等待,但她仍然甘願等待,家就是她的小宇宙,而老公就是她的全部,所以她甘願等,守候那片屬於她和她老公的小天地。 你可以說她沒有性格,只會圍住老公轉,思緒變化任由她老公主宰,但是沒有性格也是一種性格,而這種「小女人的沒性格」是需要在男人能力的強大下成就出來的。反之亦然。 我相信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沒有性格的,若果一個人可以為另一個人磨掉自己,成爲一個完全迎合對方的人,那麼,那個人一定很愛很愛另一個人,愛到可以沒有自己,就如劉德華先生在《魯豫有約》的訪問中所說:「我的太太比我還愛我自己。」 而同樣地,若果一個男人可以讓一個女人甘願留在家裏,活得像一個公主那樣天真爛漫,無憂無慮,成為別人眼中「沒有性格的小女人」,那她的男人一定是一個非常有魅力,有安全感,有照顧能力和心靈乃至精神強大的人。強大到那個女人什麼都不用去擔心,滿足於活在自己的世界裡。 而那個男人亦因為那個女人的快樂而越變強大,這種互相專屬,依賴和信任是多麼的事無忌憚,旁若無人,是溫馨且幸福的。 可惜這種愛情並不平衡,因為愛情最大的敵人是「時間」和「自私」。在戲中,雖然兩人相愛,但重疊的時間很少。到緣盡離別時,你會發現你做得不夠好,不夠多,不夠盡,而最可恨的是你連禰補的機會都沒有。 … More

「尊重」的寬度和深度

人腦是非常複雜的研究課題,正是因爲人腦結構複雜,思想難以觸摸,再加上其他因素,如:成長環境,語言文化,長輩及朋輩影響,教育水平,自身經歷及自我覺醒等的差異,使每個人的性格,待人處事的方式和溝通方法及技巧變得獨一無二。 而這個「獨一無二」使「人際關係」變得更加耐人尋味。 在美國讀書時,我主修傳理系中的人際關係,透過由經濟學,社會學,心理學這三個角度分析兩性間在不同場合,身份中的相處之道。 其中在心理學中,提及4個基本的人際關係溝通相處技巧: 表達(Express):用簡單而直接的字句,溫和的語氣,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及感受 聆聽(Listen):耐心聆聽對方的感受和要求 體諒(Considerate):明白雙方立場,看法不同而互相諒解 尊重(Respect):以友好的態度,尊重不同立場,看法的存在,而不會排斥,或以惡言相向對待 這4個基本的技巧串聯在一起便成爲一聯串不同的溝通(communications)及互動(interactions)過程。 當然,上述提及的溝通技巧是理論性質,要完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和實踐談何容易。 好多時,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犯了一個錯:「多說少聽」/「少說多聽」。這兩種不平行的溝通方式既「自私」又「不人道」。 前者我稱之為「自我中心」型,在此種溝通過程中,講者自顧自說,完全不理會聽者的感受及意見,講者需要的只是發洩的渠道而不是溝通及互動的過程。 後者我稱之為「理所當然」型,在少說或不說的情況下,又期望對方能「理所當然」的明白你,體諒你,道出你心中所想,這是不切實際,妙想天開的想法,這類型人需要的是懂「讀心術」的解讀者。 結果,以這兩種溝通方法相處的人都會給予別人一種「不尊重/不被尊重」的感覺。「多說少聽」/「少說多聽」:自我。「要求多付出少」:自私。日積月累,誤會多了,失望多了,缺裂亦多了。 說到這裡,我們會發現人際關係的缺裂關鍵就是「尊重」。 如何做到「徹底的尊重」是今日的課題。 「徹底的尊重」擁有其固有的寬度和深度。 寬度:是表面的,明白到每個人的獨特性,以友好的態度,尊重不同立場,看法的存在,而不會排斥,或以惡言相向對待。在這種「尊重」中,「完全明白」並不存在於溝通者中,他們只明白表面的不同,不明白這些不同背後的原因及因素。 深度:明白每個人的表面獨特性,並且願意了解及探索這些不同背後的原因及因素。如站在對方的立場,角度,心態乃至心理層面去理解,和對方交流,以達至「徹底的尊重」。 在最近的溝通經驗中,我發現很多時在兩性相處中都犯了一個「小事一樁」的錯誤。 … More

「等」的藝術美學

等。。。一切處於無形中的靜止,處於有形中不安靜中的安靜。 時間變得很慢,不安感淹沒及覆蓋全身,令人胡思亂想,視野模糊。 等。。。無色。無味。但卻很冷。 等。。。使人變得不安,變得脆弱,變得敏感,變得不由自主,變得質疑自己及懷疑別人。 等。。。將熟悉變得陌生,將思念變成習慣,將無限的期盼變成無盡的失望。 對一些注重「結果」的人來說,「等」是浪費時間。 但對一些注重「過程」的人來說,「等」是成長的經歷。 「遲到」和「等」是一對非常友好的合作伙伴,它們互相照料,互相守候,合作無間,每當「遲到」出現,「等」定必準備就緒,同時存在。 人是矛盾和自私的生物。 我有個非常壞的習慣,我討厭「等待」,但卻偏愛「遲到」。 所以就會出現一個情況:我「遲到」了,要你「等」! 1次OK,2次也罷,3次算了,4次不耐煩,5次「埋怨」出場了。 「埋怨」是一個非常邪惡的情感,它是破壞人間所有關係的催化劑,所以它的出現也是注定用來分化「遲到」和「等」這對孖公仔。 然而,世界就是那美奇妙,一物治一物,若果「埋怨」是每段關係轉壞的破壞者,那麽「耐性」就是每段關係轉壞之前的拯救者。 我曾經有個經歷。 家住藍田的我還在炮台山工作,每天放工相約當時的男朋友在地鐵站等,我們就靠三/四個站的時間(炮台山->北角->油塘->藍田)來見個快面,約定誰先到誰就等,日子耐了,慣性「遲到」的我,讓我的男朋友在月台等了數不清的多少次,而他的面色也有起初的「期盼」到最後的「埋怨」。 記得有次,他因爲等我太耐而發脾氣,當我趕至時,他已先行離去,當時自己一個坐在車水馬龍的月台良久,失去伴隨的驚慌,後悔,原來是那麼絕望,一瞬間,眼睛矇了,眼淚不由自主地掉下來。 「時間」和「理所當然」把「耐性」耗盡,讓「埋怨」乘虛而入,造成的傷口和誤解也越來越深。。。之後他要求我等他,正因如此,我多次獨自坐在月台等待的過程中,尋找了一種自娛的方式,同時也覺悟了一點: 「凡事相向,原來能夠等一個人是一種福氣,而被一個人等待是一種幸福。因爲你知道並相信無論等幾耐,那個人都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出現在你的面前。」 我分享這個經歷的目的不在於探討情侶相處之道,而是想談一談「等待」背後的藝術美學。 … More

。情。感。距。離。

在中國男現代詩人中,我最喜歡徐志摩先生,原因很簡單:他不但生得俊俏,而且有才華。在他眾多詩詞文學作品中,我最喜歡《再别康桥》(English:Saying Good-bye to Cambridge Again) 「輕輕的我走了,   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正如我輕輕的來;   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; 我輕輕的招手,        … More